2018年上半年水泥行業的總體效益肯定不錯,但是錯峰限產只是驅動上半年水泥行業利潤大幅提升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因為,整個水泥行業在產能嚴重過剩、市場需求無增量的背景下,僅憑錯峰限產不一定利潤大幅提升。前三年(2015、2016、2017年)每年上半年都執行錯峰限產政策,也沒有出現像今年這樣利潤大幅提升的情形。今年上半年水泥行業效益大幅提升的真正成因應該是行業政策、市場環境、創新驅動三者的耦合效應。
一、水泥行業政策總體長期利好
1、遏制新增產能已成共識:不論是政府、企業、協會組織對遏制新增產能已形成共識,尤其是地方政府執行產業政策的力度明顯加大,社會輿論監督和行業自律公約使新增產能行為更為收斂。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水泥去產能是長期任務、重點是壓減嚴重過剩的熟料產能;個別企業仍在千方百計上項目的現象,引起行業人士對新增產能的擔心。
2、產能置換政策的利與弊: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的產能置換政策,主要是為了“分類妥善處理在建違規項目”,“引導產能有序退出”。工信部的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也提出按照“有效壓減水泥熟料過剩產能,推動技術進步,加快聯合重組,優化結構布局”的原則進行嚴控。政策對已建成投產水泥項目通過產能置換完備合規權證手續是好事,但政策有漏洞需修改、分業施策不到位、監督合力有缺失。
3、停止生產32.5水泥:停止生產有兩種做法:一是修訂標準取消32.5,二是行政強制要求停止生產。這兩種在解決法律法規方面有難度,進展慢。我個人認為,在修訂標準和推行停止生產過程中,先行取消部分水泥企業生產、經營32.5水泥資質更現實。利用產品質量法和生產許可證管理對生產、經營32.5水泥的企業進行質量普查認定,凡質量監管不達標的企業、產品市場抽查合格率不達標的企業,必須更換生產許可證,并注明停止生產經營32.5水泥。
4、錯峰生產成績斐然:連續四年的水泥錯峰生產,從北方推行到全國,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業管理的好政策,利國利民利企業,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好政策。水泥行業通過錯峰生產有效化解了產能嚴重過剩,為行業效益回升創造了條件。錯峰生產可以說是政府通過協會組織開展行業自律落實產業政策的成功范例。錯峰生產政策還需強化執行力度。
5、環保督察和礦山監管:這是水泥行業現在和今后長期的大利好。習總書記的青山綠水金山銀山論斷,不僅是水泥行業的轉型升級的思想基礎,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指導思想。錯峰生產+環保督察+礦山監管是水泥行業的長期利好政策。
二、市場環境成熟度越來越高
1、行業自律公約反對低價競爭:水泥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長期低價惡意競爭,市場良莠不分,讓大小企業吃夠了苦頭。雖然有《反不正當競爭法》,但少有政府去執法監管。好在有明智的大企業領導和主動作為的行業協會,C12+3峰會樹起行業自律公約的大旗,傳播從“量本位”轉向“質本位”的先進經營理念,低價惡意競爭已成行業的“老鼠”。
2、區域市場協調組織發揮作用:中國水泥協會與31個省市自治區水泥(建材)協會有著密切的業務合作。尤其是各省市自治區水泥(建材)協會、晉冀魯豫協調組織、泛東北協調組織、泛華北協調組織、華東市場協調組織、泛珠三角地區協調組織、長江中下游協調組織、西北地區協調組織、西南地區協調組織,泛渤海地區協調組織(C5)等在維護市場供需動態平衡、推進錯峰限產、監督政策落實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市場服務和監督職能。
3、大企業領導人的擔當意識,大企業的市場主導作用:尤其以中國建材集團、安徽海螺水泥、金隅冀東水泥、華潤水泥、華新水泥等一批大企業集團領導人為代表,他們對行業發展的擔當意識,以及前50強大型企業的市場主導作用,為中國水泥市場公平競爭環境注入了靈魂,發揮了中流砥柱、定海神針的作用。
4、行業協會的引領協調服務作用:行業協會通過政策咨詢、市場協調、輿論監督、交流合作,利用大企業領導人圓桌會議、行業去產能領導小組、全國水泥協會負責人聯席會議,行業專題研究報告、專業分支機構逐年深度服務政府、服務企業、服務行業、服務社會。水泥行業的全國協會組織聯動機制日臻完善。
5、上市公司和大企業效益穩增長:企業利潤和行業效益是成熟市場的重要標志。在國內外上市的近30家水泥公司,近年來整體業績表現不俗,尤以海螺水泥為主的一批水泥上市公司一直受到證券基金業的追捧。中國水泥協會與上百家國內外證券基金投資和咨詢機構都有著良好的合作溝通。我們預測,2018年的行業效益還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三、行業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增強
1、行業文化創新:成熟的市場是先進行業文化的載體。水泥行業先進文化的價值觀就是“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孕育于行業利益”,這不僅是行業的口號,更是每個企業的行動。將每個企業的競爭力形成一個行業的合力,通過行業效益的最大化帶來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中國水泥協會企業文化研究會致力于的就是行業文化創新活動。
2、科學技術創新:水泥作為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資源又同時消納大量工業廢渣的傳統制造業,圍繞綠色工廠建設,節能技術、環保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智能化技術一直是企業的追求。從當年引進技術到今天中國水泥行業自主研發的工藝技術、裝備制造、工程建設、管理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不論是在國外承接的水泥工程項目,還是一帶一路境外水泥項目投資,中國水泥的品牌和競爭力也是一流的。今后,中國水泥要在技術的原始創新上有所突破,真正引導世界水泥技術發展。
3、功能和產品創新:水泥回轉窯系統的高溫和還原氣氛特點,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危廢的最優設施。水泥窯系統功能拓展能很好地服務于城鎮化發展,環境更安全、社會處置成本更低。目前已有近百條水泥窯生產線開展了協同處置項目,水泥窯協調處置技術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成熟,未來市場空間很大。水泥產業鏈延伸包含了上游的骨料加工和下游的混凝土、水泥預制件和裝配式建筑。
4、市場化機制創新:目前水泥行業的市場化機制創新主要在于,去產能的區域市場經濟平臺創新試點,行業自律的協調組織機制運行的創新。在長期的去產能過程中市場化機制的建立尤為重要,今年至少在西部、東北、華北、華東建立帶有股份投資性質的區域市場經濟平臺公司10個,并加快探索運行經驗;行業自律不再是單個省份內的自律,最主要的是跨省份、多區域市場之間的自律協調,跨區域的市場協調組織保障了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穩定了市場價格。
政策利好、市場成熟、創新增強是水泥行業效益長期向好的基礎。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特色”,行業的健康發展首先離不開政府的正確引導,其次是有著責任擔當意識的一批大企業領導人,行業協會作用的發揮會使行業的凝聚力增強,金融系統和社會媒體的正能量支持和渲染,會共同助推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子走的更快更穩。
來源:數字水泥網